好久沒看書了
到圖書館翻了翻學長姐的紙本論文。不過認識的人裡只有找到李世揚、黃秀媚、Jose Durate、李幸輯的。游丹綾的還沒有是不意外,沒找到最切合我需求的蕭淑瑾和劉聖賢的比較麻煩。(請原諒我連名帶姓的打,這都是為了SEO啊)但是另外又翻其他所的論文,收穫不少。
讓我想了比較多的是應藝所動畫課老師紀柏舟的論文。除了文中提到的人生經歷很「活潑」之外,也讓我一直擔心的「音樂的具體化」問題稍微有點頭緒了。
確實是在第一堂動畫課時(才)有了些醒悟,就人類過往的大眾藝術(意指被大眾認可的人所認定為藝術的東西)中,名為"音樂"的是聽覺藝術中抽象的部份(在此假設如相聲之類的表演藝術,可以把聲音的部份抽離出來而成為作品)。而視覺藝術中即使是文字,也有很大的比例是以具體的方式呈現的。換言之,觀賞者對於視覺藝術能夠比較直覺地理解與記憶。
我對視覺藝術的接觸甚少,但是印象中想到的能夠被人們所記憶的,都是有著具體事物的外型的。即使像是抽象畫,一般在講述Picasso的人物抽象畫時,仍然是先以具體的部份--諸如眼、鼻、口、耳做為理解的開始。就如同教學時我們常「舉例」,而灌輸聖經本身就是用「說故事」來傳達信念--因為經驗法則告訴我們這樣容易讓成功地灌輸思想。(題外話:剛剛查Picasso怎麼拼的時候意外看到了PhotoShop CS4有個有趣的功能叫做Content-Aware Scaling,可以把圖片弄得像畢卡索的畫的效果。詳見http://www.dab.idv.tw/blog/archives/000918.php)
但對於身在音樂所的我,即使使用了具象的素材,素材的組成方式似乎也不被允許太過像是廣播劇。總覺得今年竹韻搬上台的<News>對我來說已經是一種具體素材的門檻了。而學吉他以來開始聽的流行歌更明確地告訴我,大多數歌曲的主體是歌詞而非音樂--即使我們仍然堅信著音樂是讓歌詞能夠被流傳的協力者。
我希望能以性開放為主題之一,在曲子中就寫入我過往以來對於荒繆的社會價值觀的怒罵,但是我的音樂能力沒有辦法表達這些。我希望曲子發表時我只需要做一兩個關鍵的提示就可以讓沒有藝術背景的觀眾們了解我的思想--而非我的手法。
也許這些抱怨音樂難以直接理解的想法也可以是主題之一。
另一個讓我感到訝異的是建築所設計創作組的蔡嘉豪,因為他的論文格式跟我所知道的完全不合(有興趣的可以去下載看看,有點像是建商的精美宣傳書刊)。找時間去問問所辦和圖書館是怎麼回事好了。
對了,還翻到偷我iCash的那傢伙的碩士論文,題目看起來跟系所名稱沒啥關係,不過方向倒是很令人感興趣。但我現在對於英文書已經敬謝不敏。(大學時倒是趨之若鶩)
題外話:今天有個新聞是清大博士生偷了女友的電腦。清大最近醜聞一直被爆,看樣子公關有待加強。不過其實交大也是有博士生小偷的啦。
除了論文之外,也翻了一點點的JAVA,是該好好學學了。吉他和資工,這兩個令我心虛的經歷都已如此不堪,我昨天居然還在妄想以後去考台大法律、師大體育和成大數學。......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