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生《創意的無限:神聖性與遊戲性》演講心得

96A音樂論壇報告
演講日期:Oct 23, 2007
  「體驗生活」-這是我對該次演講印象最深的部份。不同於吳慧娟女士給我們練習的節目策劃,張導演給我們的體驗是更加與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儘管不是第一次接觸直直躺下地那個「信任」的小遊戲,但是每次與不同的玩都會有新的感受。我感受到「表演藝術應該從生活中去體驗」。
  劇場表演只要掌握好基本的架構-觀眾的感知,避免背台並且注意台詞的完整性,其他部分幾乎都很自由,觀眾也很容易可以體會到表演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但是,音樂表演呢?我們向來接觸的器樂演奏會都是乖乖地看著演奏者坐在台上,隨著他們手上或口中的旋律搖擺,但我卻從未在音樂會中「體會」到生命或生活中的感觸,明明音樂也是表演藝術的呀!?
  也許是因為音樂太過抽象,能夠解釋的方式太多,每個人的解釋方式又不盡相同,所以才會在感受的當下懷疑自己感觸的正確性吧。因此,也許在這樣的感知上就放縱自己的思緒亂闖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該次演講的另一個重點是要學習專心和投入,做事時若能專心一致不分心,就容易事半功倍。「專心」的另一個說法就是「屏除其他思緒」,也就是「節慾」。其實這樣的價值觀讓我有點疑惑,畢竟人生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思緒,許多地「突發奇想」也只是正想專心做原本的事情時突然冒出的雜念和慾望。但是若將「岔題」轉變成「主題」的話,往往可以為生活中增添不少樂趣。是以,「專心」雖然必要,但真正的癥結點是要能夠認知應該專心在什麼樣的事物之上。突然冒出的想法和欲望,應該先審視過是否符合自己所需,然後才決定是否要屏棄。
  專心與投入這兩個詞被套用在戲劇之時,最容易讓表演者有所迷思的就是:「我在表演時投入在這個劇本的角色之中,那麼我不在表演的時候,應該投入在什麼之上呢?」明明我們很清楚應該在生活中「做自己」,但是有時太過盲目地投入在生活的其中一部分的時候,剩餘的生活時間反而變的沒有目標,開始懷疑「怎樣才是自己?」──但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去思考這個問題的。
  整體來說,這場演講和之後的工作坊讓我從不同的方式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動力,而生命的動力才是音樂之所以存在、被喜愛的根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