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

[錄音學的建構與實務]的期末作業,原本十題都要寫的,後來董老師又寄信說寫五題就好了,總之我的答案如下:

1. 錄音工業涉入的是聽覺連續運動,
a.您能儘其所能的詳述所有有關這部份的序列結構嗎?(從發聲體振動開始到聲響再次的由揚聲器振膜結束為止.)
b.聽覺是自主的嗎?麥克風與人耳的差異在那?並請寫出您對聽覺的看法

Ans:
a. 發聲體震動引發與其接觸之介質(包含空氣以及其他與發聲體有直接接觸之物體)震動,此震動傳導至收音器(麥克風)以及與收音器接觸之物體,引發收音器內部之感應裝置(振膜)震動。若單考慮空氣之震動,則此部分之能量傳遞係為動能轉為壓力波後再轉為動能。
假設收音器為常見之麥克風,則收音器之振膜震動將引發另一感應裝置(線圈或是帶電板)之電量變化,此為將動能轉為電能。
來自不同收音器之電能訊號可能經過一系列依電學原理設計之效果器與混音器後,被轉換為數位訊號並再以數位方式做後製處理,此數位資料可能以不同形式如硬碟、CD、磁帶儲存。
播放器具將數位訊號依設定再度轉換為類比訊號,訊號強度可能需要放大器輔助,而後傳至揚聲器,揚聲器再利用電學原理(如麥克風之電荷變化)使振膜震動。

b. 聽覺並不完全自主,我們可以刻意去聆聽某個聲源,但卻無法刻意去忽略某個聲源。(聲源的忽略並不是我們能夠自主的部分)。
若單獨將人耳獨立於聽覺神經之外(即只包含耳殼、耳道、股膜、三小聽骨),則其與麥克風並無材質以外的不同(雖然我們可能不會將風罩或是折射板視為麥克風的一部分),同樣都受到外在因素影響收音效果,並且會隨著時間而耗損。
聽覺包含耳朵的收音、神經傳導以及思考,不應被以"人耳"一詞涵括。




2.錄音工業在人工技術部份,大量的由電學串構起整個龐大結構,您能精確的畫出聲音訊號流程圖(從聲波振動開始到儲存設備結束為止)、及麥克風(dynamic
comdenser) 混音器的電路圖。

Ans: 電路圖耶,我不覺得老師畫的出來。



3.在短短的一百多年的錄音歷史中,您是以什麼樣的角度切入觀看錄音的歷史,請寫出您的觀察,我們能夠從您的角度中得到任何有益於人類聽覺進步的歷史嗎?

Ans: 錄音器具以發明家的虛榮心而起,以工具與媒介的形式存在於世人眼中,以"有趣的研究題材"的姿態存在於參與者以及喜愛的人們心中。
"歷史"是無法得到的。



4.在藝術上"模仿""複製"是項危險的訊息,那麼為什麼這兩樣因素成為音樂系學生的基本通則,請寫出您的觀察。或是這題目本身就不成立呢?那麼為什麼音樂這項藝術特別強調師承呢?
甚至眾多聆賞著是從cd中確認音樂家的地位?

Ans: "模仿"與"複製"並不只存在於音樂系裡,也不只是藝術學習的"必經"過程,而是人由於需要被"認同"而自我選擇的社會化過程,因為若不如此,我們將無法與他人溝通,他人也不容易相信我們所談論的是他們所認知的音樂。事實上,我們相信"自己在創作/再置/欣賞音樂"的這個現象,都與自身對於"音樂"一詞的認知有關,而這樣的認知勢必受到社會化的影響。
音樂並不特別強調師承。



5.錄音應該是音樂的延伸或附件嗎?還是錄音本身具有主體性?那他的主體性應該建立在何處呢?
您是從一個音樂家,錄音師還是觀看者的位置來回答這樣的問題? 您覺得錄音的真實本質在那?

Ans: 由於錄音技術可以用在許多科學領域,故即使以"工具"的角度來看待錄音,他仍與"音樂"不完全相關。錄音自身的主體性因錄音的存在而存在,此言論與我的身分無關。
錄音的真實本質在各自的心裡。


6.專有名詞
Analog/digital AES/EBU Binaural Recording Blumlein ,Alan
Capsule Condenser Microphone Cardiod”Heart-Shaped” Compessor
Dynamic Microphone Equalizer Feedback Frequency Gain
Headroom Limiter Noise On Axis Panpot RCA Plug Reverberation Talkback Microphone XLR LINE IN /MIC IN
Disortion RT60 Phantom power DECCA TREE



7. 請畫出一個德式擺法的樂團編制及寫下您的錄音計劃並對該樂曲的看法 麥克風配置圖…等 曲目馬勒第五

8.音樂廳建築中分為長方型、扇型、及不規則狀請詳述其間的差異性?
您可以畫出您理想中的錄音室嗎? 包含正確尺寸及線路規劃、吸音材質、隔音門的構造、空調的進入、對話機制 ….等.

9.請至少寫出50個以上的聲音形容詞 (音樂術語之外)並寫出立體聲的基本原理及相對應的麥克風技術原理

範例:
形容詞的重覆堆疊對文字來說是累贅的甜膩但對聲音來說卻是難得的渴求
我們能用多少形容詞講述短短10小節的音樂 不是大塊膚淺的 是精密且小心翼翼的話語 不是作曲家賦予的表情記號 而是從文學家演變而來的聲音特徵 。

“無限觀念的起源,恐怕是在某一天的鬆懈之下, 一股淡淡的哀愁滲入了幾何學 就如同那第一次認知的時刻,在本能的沉默之下,一股恐怖的顫慄將其客體的知覺孤立了出來…….開始的時後,為了逃出事物,我們思考; 之後走得太遠 卻是為了迷失在出逃的遺憾中…..就這樣, 我們的概念如同隱藏起來的嘆息,一個接著一個, 而一切思考都成了感嘆, 一種哀樂的聲調淹沒了邏輯的尊嚴。” -E.M.Cioran 蕭沆



10. 請具體批判您對這堂課的看法 包含對教師及對自己

Ans: 想要以文字/言語說服別人,其文句與用詞必須足夠精確,給定的承諾與要求也必須確實且堅定不改,否則即使有再多的專業能力也難以被世人認同。



寄出後黃大哥回信說:「你的答案侮辱到我 不過很好 謝謝指教!」

1 則留言:

kong0107 提到...

學期分數99....有沒有這麼現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