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基義《當代音樂廳設計》演講心得

96A音樂論壇報告
演講日期:Oct 9, 2007
  若非在去年的論壇曾聽到一場《從建築的角度看音樂》,若不是曾經聽聞「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的說法,我將無法理解何以要安排「設計」的課程在音樂論壇之中。畢竟雖然建築有其藝術上的價值,對我們來說卻是過於偏向工程。
  直到課程進行到一半我才想到,本次演講的重點並不在於「音樂廳」,而是建築物的藝術價值。「音樂」只是介紹這種藝術的一個方向,講者試圖從我們比較瞭解的音樂(而非戲劇、展覽、博物館)來介紹各知名建築物-只是恰好最能結合音樂與建築的藝術品就是音樂廳罷了。
  也因為與音樂這對大多數人都過於抽象的藝術結合,本次演講介紹的建築物也帶著不同於其他建築物的藝術感。儘管其他實際用途與音樂較無相關的建築物也很有趣,但此次演講介紹的建築物相較之下,保留了較多藝術家最原本的想法、偏執,還有一些些的稚氣。
  「也許真的可以從建築物之中得到音樂創作和展演的題材」我這麼想著,但是卻開始苦惱要如何實踐。要與人分享的藝術必須具備一些基本條件,建築的基本條件是安全性和穩固性,而音樂要被人聽懂則必須建構在聽者的經驗上。「用聽覺來模擬視覺感官」是一個方法,但這樣的方式需要聽者的生活經驗,而且往往與文化相關。例如我們會將哈利路亞和「神聖」、「基督」、「天主」做聯想,會將五聲音階與中國音樂作聯想,甚至對於「迴音」代表著「空曠感」,都乃是由於我們有過這樣的學習經驗,也是這麼被告知其相關性的緣故。是以要撇開文化與經驗去創作藝術是有其難度的。
  轉念為之,也許我們能夠將建築上的觀念「轉換」成音樂的素材(而非以音樂模擬之),像是將每扇門轉換為終止式、樓梯轉換為音階、桌椅轉換為固定的音型…這樣的作法乍看之下實驗性質較重,而且也將和前段所述地不再具有獨立性,但若是轉換得當,也許我們能從中不同於以往的角度感受到藝術。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这是一个音乐厅设计的黄金时代http://www.abbs.com.cn/bbs/post/page?bid=29&sty=1&age=0&tpg=1&s=306